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雜阿含1經 (S. 22. 12-14. Anicca, etc.)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南傳巴利本共三經(12-14),一說無常,一說苦,一說非我;但沒有說空;可知五蘊無常,苦,非我,但不一定是空。「五蘊皆空」是心經中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度一切苦厄。卻可能不是佛說。另外還有S.22.51,更像此經,但只提到無常。
根據瑜伽師地論,世尊為四種有情(薩埵,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有情;所謂菩薩,就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準備了四套說法;即有常見者,有斷見者(認為人死後不復再生),有現法涅槃見者,有薩迦耶見者。對常見斷見者說無常,對現法涅槃見者說苦,對薩迦耶見者說非我及空。
心解脫英譯為the mind is liberated瑜伽師地論解釋說,這裡的心解脫就是永拔麤重隨眠(粗重的煩惱的潛伏狀態)的真實究竟解脫。
喜、貪盡英譯為became dispassionate。喜貪纏(因喜貪所生煩惱)滅盡心清淨住的一種狀態。
厭離英譯為disenchantment or revulsion。因為覺醒而生反感;因為發現五蘊其實是無常,苦,無我,而覺得沒什麼可留戀的。因為對原本所喜愛的事物及感覺不再產生歡喜,從此不生染著。既不希求,何況耽著?到了喜貪盡的境界就完全離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