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智漸次)。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智果漸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巴利本共三經,一說無常即苦即非我,一說苦即非我,一說非我 。
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雖然知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若是不經常修習斷除煩惱的方法,知而不行,也不會有結果出來。
瑜伽師地論: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云何遍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遍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英譯為What is non-self should be seen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us: ‘This is not mine, this I am not, this is not my self.’。中、英譯的斷句就不相同,意思當然會有差別。自瑜伽師地論看來,可能還是漢譯本漏譯了。非我是我的否定;我所就是我的。北傳的意思是”既然沒有所謂的我,又怎麼會有所謂我的?這樣的看法,才叫作正確的看法。”
瑜伽師地論: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這段本母中說到,執我及我所的觀點是一種見邪執,對於智漸次的修習是一種障礙;而慢邪執則會障礙智果漸次的修習。南傳中的”This is (not) mine, ..., this is (not) my self”就是見邪執,而”this I am (not)”則是慢邪執(下意識的自我感覺)。所以南傳經文的意思應該是:所謂的non-self(非我),應當從這三方面去理解: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在幹什麼),這不是我的真我(沒有真我這回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