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雜阿含62經 (S. 22. 105. Sakkāy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有身?
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
云何有身集?
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
云何有身滅?
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云何有身滅道跡?
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
是名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南傳經文至此)


餘如是說,差別者:
「當知有身,當知斷有身集,當知證有身滅,當知修斷有身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又復差別者:
「比丘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名比丘斷愛欲縛、諸結等法,修無間等,究竟苦邊。」
又復差別者:
「是名比丘究竟邊際,究竟離垢,究竟梵行,純淨上士。」
又復差別者:
「是名比丘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
又復差別者:
「是名比丘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
又復差別者:
「云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
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
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
云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
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又復差別者:
「是名比丘斷五枝,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其道有三種,實覺亦三種,有身四種說,羅漢有六種。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71經。

「當知有身,當知斷有身集,當知證有身滅,當知修斷有身道跡。」即「『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雜阿含61經 (S. 22. 103. Ant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云何有身邊?
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
云何有身集邊?
謂:愛,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
云何有身滅邊?
即此愛,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
是故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70經。

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英譯為 The portion of identity, the portion of the origin of identity, the portion of the cessation of identity, the portion of the way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identity. (多了一邊)

謂:愛,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 英譯為 It is this craving which leads to re-becoming, accompanied by delight and lust, seeking delight here and there; that is, craving for sensual pleasures, craving for becoming, craving for disbecoming. This is called the portion of the origin of identity.

瑜伽師地論說:謂處所,即積集義;南傳註釋書解說這裡的「邊」是「部分」的意思。薩迦耶的處所、薩迦耶的部份即是五蘊。薩迦耶的成因即是渴愛;對欲樂的渴愛、對存在的渴愛、對虛無的渴愛。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雜阿含60經 (S. 22. 44. Paṭipad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
云何有身集趣道?
愚癡無聞凡夫{見}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
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
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
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生。
如是,受……想……行……識廣說,是名有身集趣道。
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
云何有身集滅道?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
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
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
愛樂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
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
有身滅道跡,則是苦滅道跡,是故,說有身滅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69經。北傳經文所解釋的與南傳不同,北傳強調身見的形成原因,南傳則直接解釋身見的內涵。身見形成的原因是對五蘊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等五蘊;身見的內涵是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識亦然。

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   英譯為          I will teach you the way leading to the origination of identity and the way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identity.  這裡的身英譯為自我認同,原文為薩迦耶。有薩迦耶見者,即執著五蘊假合而有的身體為實我之見,亦即五見中之身見。心理學上有所謂本我、自我及超我薩迦耶即是自我。

此經即是解釋薩迦耶見及為何會有此見,又說執此見正是導向苦的道路。佛陀開示:就在這個六呎之軀以內,包含了種種感官意念、種種念頭和想法的這個五蘊合和的身心,就是整個世間,是苦的世間;同時,它也包含了痛苦世間的起源和結束,以及通往痛苦結束的道路。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雜阿含5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
如是,緣耳……鼻……舌……身……[意],緣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
緣眼{乃至}[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愛}[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67經。本經與上三經內容相仿,並提及六處及十二因緣。

雜阿含5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所以者何?
比丘!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彼色,讚歎於色。
樂著於色,讚歎色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色,不讚歎色。
不樂著、讚歎色故,愛樂滅。
愛樂滅故,取滅。
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云何}多聞聖弟子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知彼故,不樂著彼識,不讚歎於識。
不樂著、讚歎識故,樂愛滅。
樂愛滅故,取滅。
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皆悉得滅。
比丘!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67經。本經與上二經內容相仿。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雜阿含57經 (S. 22. 7. Upādāparītassan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所以者何?
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如實觀察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云何受、想、行、識集?
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故,樂彼色,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
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
彼色生,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想、行、識,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
多聞聖弟子如實觀察色集,色滅,色昧,色患,色離,如實知。
如實知故,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色,亦不生未來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
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故,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如是……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S.22.7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66經。本經與上一經內容相仿。

修習方便禪思就是修定。定之原名曰三摩地,意謂等持,即平等執持此心,安住於境,不令高下之義。修定的具體內容就是修四靜慮,即四禪。禪為印度方言禪那之略稱。靜慮,意謂寂靜而能思慮,所重在慮,而不在寂(靜慮猶沈思也)。

四禪與四定合稱八定,又稱八等至。四禪重在思慮,四定則重在寂靜。

雜阿含56經 (S. 22. 5-6. Samādhi)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
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者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
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如是,分別、種種分別、知、廣知、種種知、親近、親近修習、入、觸、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S.22.5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65經。南北傳經文極為吻合。

本經解釋五蘊的集和滅。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英譯為  A concentrated monk discerns in line with what has come into being. 所謂修習方便禪思就是修定;如實觀察是如實覺了的意思。一個經常修定的人,可以內心安住,如實覺了。覺了什麼?覺了五蘊的集和滅。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雜阿含55經 (S. 22. 55. Udān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歎優陀那偈: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云何『無吾我,亦無有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佛告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相在。
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
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
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
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
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
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
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
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
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於受……想……行識住,[識]攀緣,[識]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
所以者何?
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
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
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S.22.55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64經。

優陀那,Udana,是一種有感而發的自說語。此經愈看愈像《心經》的原型。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英譯為 'It should not be, it should not occur to me; it will not be, it will not occur to me’: a monk set on this would break the [five] lower fetters. 從英譯的引號可知,只要有前面四句這樣的想法,則可斷五下分結。「五下分結」即「三結」加上「貪、瞋」。「三結」是「身見、戒取、疑」。 底下佛陀詳細解說此中含意。

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
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

英譯為 He does not discern, as it actually is, fabricated form as 'fabricated form' ... fabricated feeling as 'fabricated feeling' ... fabricated perception as 'fabricated perception' ... fabricated fabrications as 'fabricated fabrications' ... fabricated consciousness as 'fabricated consciousness. He does not discern, as it actually is, that 'form will stop being' ... 'feeling will stop being' ... 'perception will stop being' ... 'fabrications will stop being' ... 'consciousness will stop being.

五蘊不但是無常、苦、非我,也不是真正的存在,而是壞有。這個壞有的概念相當於大乘佛教的空。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則相當於這裡的五下分結。因為知道五蘊壞有,五蘊便停止繼續存在,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已度一切苦厄,接著要如何才能立刻解脫呢?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
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識]攀緣,[識]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英譯為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an uninstructed run-of-the-mill person ... falls into fear over what is not grounds for fear. There is fear for an uninstructed run-of-the-mill person [who thinks], 'It should not be, it should not occur to me; it will not be, it will not occur to me.'

"Should consciousness, when standing (still), stand attached to (a physical) form, supported by form (as its object), established on form, watered with delight, it would exhibit growth, increase, & proliferation.

"Should consciousness, when standing (still), stand attached to feeling, supported by feeling (as its object), established on feeling, watered with delight, it would exhibit growth, increase, & proliferation.

"Should consciousness, when standing (still), stand attached to perception, supported by perception (as its object), established on perception, watered with delight, it would exhibit growth, increase, & proliferation.

"Should consciousness, when standing (still), stand attached to fabrications, supported by fabrications (as its object), established on fabrications, watered with delight, it would exhibit growth, increase, & proliferation.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 英譯為 Were someone to say, 'I will describe a coming, a going, a passing away, an arising, a growth, an increase, or a proliferation of consciousness apart from form, from feeling, from perception, from fabrications,' that would be impossible. 所有的分別心(識)都與色、受、想、行有關,都要攀緣它們才有辦法生長;若是離開色受想行,識就無法來去,沒有住滅,也不能增長擴大。

所以只要斬斷對於色受想行的貪欲,識就沒有活動空間,「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 心經:「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外,中期的大乘佛教又提出了末那識、阿陀那識及阿賴耶識。末那識即一般所謂潛意識;阿陀那識與阿賴耶識是同一個東西。若依本經說法,阿陀那識或阿賴耶識也必須攀附色受想行才能活動增長。唯識學關於阿陀那識的解說是人死後,阿陀那識離開了人的身體,所以雖然身軀猶在,但已無感覺。這樣的識是不是跟本經有所牴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