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雜阿含46經 (S. 22. 33-34. Natumhāka.(汝所應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非汝所應法,當盡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
比丘!何等法非汝所應,當速捨離?
如是,色、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斷彼法已,長夜安樂。
譬如:祇桓林中樹木,有人斫伐枝條,擔持而去,汝等亦不憂慼,所以者何?以彼樹木非我、非我所。
如是,比丘!非汝所應者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
何等非汝所應?色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速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
諸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諸比丘白佛言:
「無常,世尊!」
「比丘!無常者為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無常耶?」
答言:「無常,世尊!」
「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比丘!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聖弟子觀此五受陰,非我、我所,如是觀時,於諸世間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自得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9經。南傳巴利本有二經,S.22.33及S.22.34。二經內容相同,但S22.34沒有林中樹木的類比。

非汝所應法,當盡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 英譯為 whatever is not yours, abandon it. When you have abandoned it, that will lead to your welfare and happiness for a long time.

本經說明若是有人要自修行人的身上取走什麼,要將他想成他們是取走森林中的枝條,因為修行人的五蘊並不屬於自己(非汝所應)。這麼去想,就可長夜安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