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雜阿含11經 (S. 22. 18-20. Hetu.)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南傳有三經,一說無常,一說苦,一說非我;且南北傳文意略有不同。南傳經文意為1.諸色之生所由因緣本身就是無常,由無常的因緣產生的五蘊如何能是有常?2.諸色之生所由因緣本身就是苦,由苦的因緣產生的五蘊如何能是有常?3.諸色之生所由因緣本身就是非我,由非我的因緣產生的五蘊如何能是真我?因為第三經完全沒有提到無常有常,所以CBETA認為沒有對應到此經。其實三經的重點都在因緣,並不在有常無常。而且我認為第二經中部分經文突然將樂(pleasant)換成有常(permanent),非常突兀,有可能是個錯誤。莊春江先生則把第三經(S.22.20)也列入相對應的經,而且將第二經(S.22.19)有常的部分都譯為樂。
漢譯雜阿含經的文意似為色無常,此色為其他諸色所由生之因緣,所以因為無常之因緣(色)所生的其他諸色也是無常。接著經文就說「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這樣把兩個要說的概念搞在一起,不像是佛陀的風格。

名詞解釋:
因緣有四種,略分為二類,即因和緣。
因(cause): 因緣,即關係。
緣(conditions): 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三種,即三種不同條件。

因緣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謂之因中之因。

瑜伽師地論:
復有四緣。能令諸行展轉流轉。何等為四。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即此四緣略有二種。一。二。因唯因緣。餘三唯緣。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等無間緣者。謂前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滅。後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生。所緣緣者。謂五識身等以五別境為所緣。第六識身等以一切法為所緣。增上緣者。 謂五識等以眼等各別所依為增上緣及以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意識身等以四大種身及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又先所造業望所生愛非愛果。當知亦是增上緣。如是資糧 望道道望得涅槃。當知亦是增上緣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