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雜阿含2經 (S. 22. 15-17. Yad aniccam, etc.)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CBETA 認為此經對應S. 22.15-17,但兩者有許多不同。個人認為比較近似S.22.52,但也只有提到無常。此經的重點(與第1經不同之處)應在觀五蘊無常、苦、非我如實知。也就是說,就算五蘊不是這樣,也要把它們想成是這樣。

我生已盡是記別初之二果(預流、一來);梵行已立者謂不還果。這兩者都是有學解脫。
所作已作
(已完成斷一切煩惱所應學事),不受後有者(今天就已經沒有了,當然就沒有以後的輪迴),兩者是無學解脫,謂阿羅漢。所以成就阿羅漢果的人有二種行相。

上一經有講到真實究竟解脫,但沒有解釋。解脫有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世間解脫,非是真實,因為會退轉。有學解脫,雖是真實,而非究竟,猶有所應作的原故。只有無學解脫才是真實究意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