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雜阿含8經 (S. 22. 9-11. Atītānāgata-paccupann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
  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於現在色厭(斷界)、離欲(無欲界)、正向滅盡(滅界涅槃界)
  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
  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巴利本共三經,一說無常,一說苦,一說非我;但沒有說空。

從巴利本的英文翻譯可看到'practising'一字,漢譯雜阿含經看不出來;但從本母可以得知。

瑜伽師地論:
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

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practising)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practising)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practising)滅。


這一經對我來說很受用。對於未來不要有所期待,也不再憑弔過去的種種,這樣會過的比較輕鬆自在。對於想要而得不到的時候,也不會有太多難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