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異比丘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 道,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汝作是說: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汝如是說耶?」
比丘白佛: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
「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
「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非我所應,宜速斷除。
受……想……行……識非我所應,宜速斷除,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內徧知斷)
是故,世尊!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言:
「善哉!善哉!比丘!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
色者非汝所應,宜速斷除。
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斷除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 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比丘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說明:
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南傳S.22.68英譯為you should abandon desire for whatever is non-self.及S.22.69為you should abandon desire for whatever does not belong to self. 而雜阿含18經則為若非汝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兩相對照,並無頭緒。而且S.22.68, 69 是從S22.66延續而來,也是無常,苦,非我及非我所一系列的經文,是否對應雜阿含的17及18經也很難說。
結果還是要看瑜伽師地論的說明才稍微明白。《論》中解釋:隨其所應,所謂諸行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餘互相繫屬。
我的猜測是經和論句中的梵語皆有一字是"所應"的意思,很有可能是"should",而且被拿來當名詞用。所以隨其所應意為應該怎樣就怎樣,順其自然。因為諸行都無有我(所以非汝所應),無有我所(所以亦非餘人所應),亦無有餘互相繫屬(所以結所繫法宜速斷除)。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即為不是你應該做的,就要斷除。不是我該有的物質,就不要有;不是我應該感受的,就別感受;不是我應該想的,就不要想;不是我該分別的,就別去分別。
不過這個猜測太過大膽,尤其要解釋18經就有困難,除非找到真正對應此二經的南傳經文。
雜阿含46經亦有提到非汝所應,其英譯相當清楚明白,即 not yours。後面補充 that is neither our self nor what belongs to our sel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