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雜阿含16經 (S. 22. 35-36. Bhikkhu.)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所問如上,差別者
  「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佛告比丘:
  「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時,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若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如是,世尊!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說明:

差別者是說和上一經的差別之處。

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仍是謎般的句子,英譯為 if one has an underlying tendency towards something, then one is reckoned in terms of it. 與15經相近。瑜伽師地論解釋此經說,「由八種相。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謂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如是諸相於菩薩地宿住念中已廣分別。」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是說以這樣或那樣的名稱被知道。所以的意思是可以計量列名的東西;譬如,各種有名稱的東西,可以分類的東西,是屬於那一族姓的人,吃些什麼東西的人等等。所以莊春江先生將增諸數譯為「被以此為名」;或可說成可以被評量,即概念化了。又如,我們在衡量郭台銘時,不會用他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他,一定是以他的財產多寡來衡量。

薄伽梵歌說到,人由自己的信仰建構而成。信仰崇拜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17.3)。梭羅說:What a man thinks of himself, that it is which determines, or rather indicates, his fate.(Walden) 可以為此經下註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