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雜阿含22經 (S. 22. 124-125. Kapp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
爾時,世尊告劫波曰: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
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
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所以者何?
愛欲斷故。
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
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說明:

善解脫,英譯為「完全地解放了」(is well liberated)。

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相對的英譯為 having seen all form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us: ‘This is not mine, this I am not, this is not my self,’ one is liberated by non-clinging.

瑜伽師地論:

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遍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

這裡《論》解釋心善解脫可從三個方面觀察:1.對於五蘊諸行的無常本質已經瞭解透徹;2.對於五蘊諸行相對應的煩惱確實能夠斷除;3.煩惱斷除後可以不再有任何愛戀,心如止水。

另外,後面提到所謂盡所有性即是由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好、醜,遠、近等11種方面去觀察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