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時,尊者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我說不?」
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說。」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
「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 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如。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為明。」
又問:「何所知?」
「謂{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 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
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聞所說,展轉隨喜,從坐而起,各還本處。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56經。本經在南傳分為二經,各說明無明(ignorance)及明(true knowledge)。
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英譯為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subject to arising as it really is thus: ‘Form is subject to arising.’ He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subject to vanishing as it really is thus: ‘Form is subject to vanishing.’ He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subject to arising and vanishing as it really is thus: ‘Form is subject to arising and vanishing.’ 瑜伽師地論解釋說:對於五蘊無常性的不知是對於過去諸行的無知;對於五蘊磨滅法性的不知是對於現在諸行的無知;對於五蘊生滅法性的不知是對於未來諸行的無知。對照南北傳經文後發現兩者只有對於過去諸行本質的看法有所不同,南傳認為是 arising,北傳認為是無常。
北傳經文的無間等,相當於南傳經文的「現觀」,「現觀」一詞為「向;勝過」與「宗義」的複合詞,英譯為「突破」(breakthrough)或「穿透;洞察」(penetration),經文中都用於證初果或阿羅漢果時的場合。所謂無無間等,瑜伽師地論翻成非現觀,是貪瞋癡三毒中癡的另一種名稱。
此經主要在闡釋癡的涵義:我們經常緬懷過去的種種,若是一切能停留在過去有多美好,卻不知過去的本質仍是無常。我們總想掌握現有的,卻不知現有的註定是要消失的。我們總期待著未來,但是未來還是生生滅滅循環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