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時,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
「不知何等?」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
又問:「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為何所知?」
舍利弗言:「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者,名為有明。」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58經。本經在南傳分為二經,各說明無明(ignorance)及明(true knowledge)。發生地點亦不相同。又 22.134 經中內容則等同131+132經,但是問答雙方主客易位。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英譯為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origin and the passing away,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the case of for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