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雜阿含39經 (S. 22. 90. 闡陀)

如是我聞:
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
「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
「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鉢,詣拘睒彌國。
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
攝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
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
「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我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
「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
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緣起)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性空),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
「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
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2經。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註:此段經文為阿難述及當初佛陀與迦旃延的問答,故與原來說法略有出入。南傳經文則無此問題。)

也就是說,看到了世間的煩惱苦難是如何聚集的,便不會生“一切虛無”的看法;理解到了世間五蘊的幻滅無常,便不會有“一切實有”的看法。闡陀比丘在聽到阿難這樣解釋後便「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可見『無我』的問題無法解決正是退轉的主要原因。

般泥洹,另譯為「般涅槃」。又譯為「圓寂、完全涅槃」,一般是指解脫者的入滅。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英譯為 All constructions are impermanent; 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英譯為 When, however, it comes to the stilling of all constructions, the relinquishing of all acquisitions, 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 dispassion, cessation, Nibbåna, my mind does not launch out upon it, acquire confidence, settle down there, and resolve on it. Instead, agitation and clinging arise and the mind turns back, thinking: ‘But who is my self?’ But such does not happen to one who sees the Dhamm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