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雜阿含34經 (S. 22. 135. Koṭṭhit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時,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少暇為我說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說。」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復云何為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
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不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明。」
又問:「何所知?」
舍利弗言: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
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如實知。
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聞所說,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57經。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

英譯為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its origin, its cessation, and the way leading to its cess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