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雜阿含41經 (S. 22. 96. Gomay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於禪中思惟,作是念:
「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今白世尊:『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頗有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
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
「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
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
七劫壞時,生光音天。
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
從是已(以)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
復百千反作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具足,皆悉勇健。於四海內,其地平正,無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調伏。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龍象,皆以眾寶莊嚴而校飾之,寶網覆上,建立寶幢,布薩象王最為導首,朝、晡二時自會殿前。我時念言:是大群象,日日再反往來,蹈殺眾生無數。願令四萬二千象,百年一來。即如所願,八萬四千象中,四萬二千象百年一至。
灌頂正法,復有八萬四千匹馬,亦以純金為諸乘具,金網覆上,婆羅馬王為其導首。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寶車,所謂:金車、銀車、琉璃車、頗梨車,師子、虎、豹皮、雜色欽婆羅以為覆襯,跋求毘闍耶難提音聲之車為其導首。
灌頂王法,領八萬四千城,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拘舍婆提王[城]而為上首。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宮殿,所謂:金、銀、琉璃、頗梨、摩尼琉璃,由訶而為上首。
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寶床,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種種繒褥、氍氀、毾[登*毛]、迦陵伽臥具以敷其上,安置丹枕。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復有八萬四千四種衣服,所謂:迦尸細衣,芻摩衣,頭鳩羅衣,拘沾婆衣。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玉女,所謂:剎利女,似剎利女,況復餘女。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飲}[釜]食,眾味具足。
比丘!八萬四千玉女中,唯以一人以為給侍;八萬四千寶衣,唯著一衣;八萬四千寶床,唯臥一床;八萬四干宮殿,唯處一殿;八萬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萬四千寶車,唯乘一車,名毘闍耶難提瞿沙,出城遊觀;八萬四千寶馬,唯乘一馬,名婆羅訶,毛尾紺色;八萬四千龍象,唯乘一象,名布薩陀,出城遊觀。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
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
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
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
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 (南傳經文至此終)
比丘!色為常?[為]無常?」
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比丘!於色當生厭{離,厭},離欲,解脫。
如是,於受……想……行……識當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常念土摶譬教授,獨一靜處,精勤思惟,不放逸住。
不放逸住已,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見法,自知身作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4經。

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英譯為 If there was this much individual existence that was permanent … not subject to change, this living of the holy life for the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suffering could not be discerned. (如果單這麼一點也有常的、堅固的、常恒的、不變易法,這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被了知。)

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 英譯為 all those constructions have passed, ceased, changed. So impermanent are constructions, bhikkhu, so unstable, so unreliable. It is enough, bhikkhu, to become disenchanted with all constructions, enough to become dispassionate towards them, enough to be liberated from them.

過去種種,即便再怎麼風光,都過去了,已滅了;已變易了。諸行是這樣的無常;諸行是這樣的不堅固;諸行是這樣的不可靠。 因此,可以要對一切行厭!可以要離染!可以要解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