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穩色,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
答云:「是苦。」
「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
「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說明:
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號稱「智慧第一」。心經中有「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中的舍利子即觀自在(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的稱謂。
此經對應的雖是南傳的22.49,但南傳經文中為輸屢那開示的並非舍利弗而是佛陀本身。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英譯為 Is what is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subject to change fit to be regarded thus: ‘This is mine, this I am, this is my self’? 其差異處與雜阿含23經一般。
瑜伽師地論提到:無論說自己是勝、是等、是劣皆是愚夫之相;而智者之相即是不會作如此分別及比較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