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無常者為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說明:
本經又與上一經相近,但除了苦集滅道之外多了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
瑜伽師地論對此二經分別都有解釋,但南傳並無相對經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