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雜阿含45經 (S. 22. 93. Nad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河水從山澗出,彼水深駛,其流激注,多所漂沒。其河兩岸生雜草木,大水所偃,順靡水邊。眾人涉渡,多為水所漂,隨流沒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復斷,還隨水漂。
如是,比丘!若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言:『色是我。』彼色隨斷。
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言:『識是我。』識復隨斷。
若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色。
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識;不樂著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8經。

把五蘊當成是「我」而緊握不放,就像在激流中抓住水邊的草木一樣,草木復斷,還隨水漂。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雜阿含44經 (S. 22. 100. Gaddul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諸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
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識。
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使}[所]染,瞋恚、愚癡{使}[所]染故,[諸]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諸]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是故,[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諸]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
答言:「曾見,世尊!」
佛告[諸]比丘:
「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
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諸比丘!]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如是,[諸]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
如是,凡愚[眾生]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有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色;以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色。
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染}[樂]著於識;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諸識;不樂著於色、受、想、行、識故,於色得解脫,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等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7經。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英譯為 Through the defilements of the mind beings are defiled; with the cleansing of the mind beings are purified.

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英譯為 I do not see any other order of living beings so diversified as those in the animal realm. Even those beings in the animal realm have been diversified by the mind, yet the mind is even more diverse than those beings in the animal realm. 英譯中並沒有提到斑色鳥,而是說物種雖然多樣,但人心更比物種還要複雜。

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英譯為 an artist or a painter, using dye or lac or turmeric or indigo or crimson, would create the figure of a man or a woman complete in all its features on a wellpolished plank or wall or roll of cloth. 正如畫師在畫布上用種種顏料作畫,一切的五蘊(精神上的或物質上的)也是如此產生。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雜阿含43經 (S. 22. 99. Gaddul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
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
有時長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
諸比丘!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
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
[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有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而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諸]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如是,[諸]比丘!愚夫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
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長夜輪迴,順識而轉。
諸比丘!隨色轉,隨受轉,隨想轉,隨行轉,隨識轉;隨色轉故,不脫於色;隨受……想……行……識轉故,不脫於識;以不脫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故,不隨識轉;不隨轉故,脫於色,脫於受……想……行……識,我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6經。

我們形容人的愛情海枯石爛,至死不渝,輪迴大概就是這樣。狗子繫柱是很生動的比喻,只要我們對五蘊仍有繫著,就會像狗繞著柱子一樣不停的轉,輪迴也是如此。若是家裡有年紀大而有點退化的老人,他們會不停的重覆跟你提起相同的事情。在我看來,那也是一種輪迴。

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 英譯為 this samsåra is without discoverable beginning. A first point is not discerned of beings roaming and wandering on hindered by ignorance and fettered by craving. 輪迴(samsara)並無可知的始點。無明所蓋、渴愛所繫之眾生的流轉、輪迴,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

中國《易經》乾用九象傳釋義有: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就是說宇宙運行的道理,周而復始,不可執著於一點,強以為開始。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雜阿含42經 (S. 22. 95. Pheṇ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恒河側。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液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
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5經。

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 英譯為 in the last month of the hot season, at high noon, a shimmering mirage appears.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
Form is like a lump of foam,
Feeling like a water bubble;
Perception are like a mirage,
Constructions like a plantain trunk,

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
And consciousness like an illusion:
So explained the Kinsman of the Sun.
However one may ponder it,
Or properly investigate,

(這裡的「日種姓尊」、「太陽族人」,指的就是佛陀,因為傳說釋迦族是太陽神的後代之故。)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
It appears but hollow and void
When one sees it properly.
With reference to this body
The One of Broad Wisdom has taught

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
That with the abandoning of three things
One sees this form discarded.
When vitality, heat, and consciousness
Depart from this physical body,

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偽誘愚夫,
Then it lies there cast away:
Food for others, without volition.
Such is this continuum,
This illusion, beguiler of fools.

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It is taught to be a murderer,
Here no substance can be found.
A bhikkhu with energy aroused
Should look upon the aggregates thus,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Whether by day or by night,
Comprehending, ever mindful.
He should discard all the fetters
And make a refuge for himself;
Let him fare as if with head ablaze,
Yearning for the imperishable state.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雜阿含41經 (S. 22. 96. Gomay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於禪中思惟,作是念:
「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今白世尊:『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頗有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
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
「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
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
七劫壞時,生光音天。
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
從是已(以)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
復百千反作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具足,皆悉勇健。於四海內,其地平正,無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調伏。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龍象,皆以眾寶莊嚴而校飾之,寶網覆上,建立寶幢,布薩象王最為導首,朝、晡二時自會殿前。我時念言:是大群象,日日再反往來,蹈殺眾生無數。願令四萬二千象,百年一來。即如所願,八萬四千象中,四萬二千象百年一至。
灌頂正法,復有八萬四千匹馬,亦以純金為諸乘具,金網覆上,婆羅馬王為其導首。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寶車,所謂:金車、銀車、琉璃車、頗梨車,師子、虎、豹皮、雜色欽婆羅以為覆襯,跋求毘闍耶難提音聲之車為其導首。
灌頂王法,領八萬四千城,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拘舍婆提王[城]而為上首。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宮殿,所謂:金、銀、琉璃、頗梨、摩尼琉璃,由訶而為上首。
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四種寶床,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種種繒褥、氍氀、毾[登*毛]、迦陵伽臥具以敷其上,安置丹枕。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復有八萬四千四種衣服,所謂:迦尸細衣,芻摩衣,頭鳩羅衣,拘沾婆衣。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玉女,所謂:剎利女,似剎利女,況復餘女。
復次,比丘!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飲}[釜]食,眾味具足。
比丘!八萬四千玉女中,唯以一人以為給侍;八萬四千寶衣,唯著一衣;八萬四千寶床,唯臥一床;八萬四干宮殿,唯處一殿;八萬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萬四千寶車,唯乘一車,名毘闍耶難提瞿沙,出城遊觀;八萬四千寶馬,唯乘一馬,名婆羅訶,毛尾紺色;八萬四千龍象,唯乘一象,名布薩陀,出城遊觀。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
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
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
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
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 (南傳經文至此終)
比丘!色為常?[為]無常?」
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計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比丘!於色當生厭{離,厭},離欲,解脫。
如是,於受……想……行……識當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常念土摶譬教授,獨一靜處,精勤思惟,不放逸住。
不放逸住已,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見法,自知身作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4經。

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英譯為 If there was this much individual existence that was permanent … not subject to change, this living of the holy life for the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suffering could not be discerned. (如果單這麼一點也有常的、堅固的、常恒的、不變易法,這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被了知。)

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 英譯為 all those constructions have passed, ceased, changed. So impermanent are constructions, bhikkhu, so unstable, so unreliable. It is enough, bhikkhu, to become disenchanted with all constructions, enough to become dispassionate towards them, enough to be liberated from them.

過去種種,即便再怎麼風光,都過去了,已滅了;已變易了。諸行是這樣的無常;諸行是這樣的不堅固;諸行是這樣的不可靠。 因此,可以要對一切行厭!可以要離染!可以要解脫了!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雜阿含40經 (S. 22. 101. Nāv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
爾時,佛告諸比丘:
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
所以者何?不修習故。
不修習何等?
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餾(卵),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穀-禾+卵],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隱出[穀-禾+卵]。
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卵)冷暖,長養子故。
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不修習故。
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
所以者何?以修習故。
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卵),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穀-禾+卵]。
所以者何? 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卵),冷暖得所故。
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復不欲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
所以者何?以勤修習故。
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巧師、巧師弟子手持斧柯,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盡。
所以者何?以修習故。
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
所以者何?善修習故。
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3經。

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英譯為 I say tha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ints is for one who knows and sees, not for one who does not know and does not see.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 英譯為 when a bhikkhu does not dwell devoted to development, even though such a wish as this might arise in him: ‘Oh, that my mind might be liberated from the taints by non-clinging!’, yet his mind is not liberated from the taints by non-clinging. 譬如,雖然內心一直想著要成為大鋼琴家,若不勤加練習,終究沒有結果。

巧師、巧師弟子手持斧柯,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盡。

英譯為 a carpenter or a carpenter’s apprentice looks at the handle of his adze, he sees the impressions of his fingers and his thumb, but he does not know: ‘So
much of the adze handle has been worn away today, so much yesterday, so much earlier. So too, bhikkhus, when a bhikkhu dwells devoted to development, even though no such knowledge occurs to him: ‘So much of my taints has been destroyed today, so much yesterday, so much earlier,’ yet when they are destroyed, the knowledge occurs to him that they have been destroyed.

本經說明修習37道品應該是怎樣的。在修習之前,應先瞭解到五蘊的集滅再來修習。對於那些連五蘊的集滅都不知道的人,修習37道品大概無法達到諸漏盡。佛陀共舉了三個例子:一為伏鷄生子,二為手持斧柄,三為海邊船纜。修習37道品要像母雞孵蛋一樣,好好地臥在上面,被好好地孵,被好好地培育(消息冷暖)。即使母雞心中沒有在想小雞如何破殼而出,時間到了,小雞自然就會將殼啄破。又像巧匠手中的斧柄,拿著拿著,就出現了指痕。又如繫著船舶泊在海邊的纜繩,經過風吹日曬,終有一天斷裂,此時就自然解脫了。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雜阿含39經 (S. 22. 90. 闡陀)

如是我聞:
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
「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
「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鉢,詣拘睒彌國。
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
攝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
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
「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我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
「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
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緣起)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性空),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
「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
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2經。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註:此段經文為阿難述及當初佛陀與迦旃延的問答,故與原來說法略有出入。南傳經文則無此問題。)

也就是說,看到了世間的煩惱苦難是如何聚集的,便不會生“一切虛無”的看法;理解到了世間五蘊的幻滅無常,便不會有“一切實有”的看法。闡陀比丘在聽到阿難這樣解釋後便「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可見『無我』的問題無法解決正是退轉的主要原因。

般泥洹,另譯為「般涅槃」。又譯為「圓寂、完全涅槃」,一般是指解脫者的入滅。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英譯為 All constructions are impermanent; 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英譯為 When, however, it comes to the stilling of all constructions, the relinquishing of all acquisitions, 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 dispassion, cessation, Nibbåna, my mind does not launch out upon it, acquire confidence, settle down there, and resolve on it. Instead, agitation and clinging arise and the mind turns back, thinking: ‘But who is my self?’ But such does not happen to one who sees the Dhamma.

雜阿含38經 (S. 22. 21.)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尊者舍利弗問尊者阿難言:「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阿難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舍利弗言:「阿難!所謂滅者,云何為滅耶?誰有此滅?
阿難言:
「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云何為五?
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難!如汝所說:此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云何為五?
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阿難!此五受陰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願者,云何可滅?
阿難!以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0經。南傳22.21經提問者為阿難,開示者為佛陀。所以北傳的記載有可能是舍利弗知道阿難問了這個問題後再去問阿難的。
所謂滅者,云何為滅耶?誰有此滅? 英譯為 it is said, ‘cessation, cessation.’ Through the cessation of what things is cessation spoken of?
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英譯為 Form is impermanent, conditioned, dependently arisen, subject to destruction, to vanishing, to fading away, to cessation. Through its cessation, cessation is spoken of.
「本行所作,本所思願」,其中的「本」,指的就是「愛;渴愛;情愛」。
本經說明四諦中的滅諦。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雜阿含37經 (S. 22. 83. Ānanda.)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
「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常說深法,作如是言:
『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
阿難!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
色生,生是我,非不生。
受、想、行、識生,生是我,非不生。
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
是故,阿難!色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
如是,受、想、行、識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
云何?阿難!色是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
又問:『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
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復計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
『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
『若無常是苦耶?』
答曰:『是苦。』
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復計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如實觀察。
{不}如是觀者,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是,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當知彼尊者於我有大饒益,我從彼尊者所聞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我從是來,常以此法為四眾說,非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出家者說。」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61經。

生法計是我,非不生。英譯為 It is by clinging that (the notion) ‘I am’ occurs, not without clinging.

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 英譯為 And by clinging to what does ‘I am’ occur, not without clinging?

為何會有「我是」這樣的想法產生呢?因為執取。執取何物故如此?執取五蘊是也。譬如:

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英譯為 a young woman—or a man—youthful and fond of ornaments, would examine her own facial image in a mirror or in a bowl filled with pure, clear, clean water: she would look at it with clinging, not without clinging.  人就是因為執取才會看著鏡中的影像。

「執取」(upādāya)另有「有所依」的意思,所以經文中所舉的「照鏡子」的譬喻,就用了這樣的雙關語,也就是「依著」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面孔。

本經說明四諦中的集諦。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雜阿含36經 (S. 22. 122. Sīl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
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
「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厭背想),無常,苦(過患想),空,非我(實義想)。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第一勝進)」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第二勝進)」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第三勝進)」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
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第四勝進)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59經。

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英譯為 what are the things that a virtuous bhikkhu should properly attend to? (持戒的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須陀洹果證 a stream-enterer (預流果)

斯陀含果證 a once-returner

阿那含果證 a non-returner

見法樂住 英譯為 However, when these things ar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y lead to a pleasant dwelling in this very life and to 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是說阿羅漢雖然已得未得、已証未証,但還是自然而然就會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

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瑜伽師地論譯為為病,為癰,為箭,惱害,是所謂厭背想者。無常,苦是為過患想,空性及非我性為實義想另外,瑜伽師地論還說到應先於過患想及實義想正修習已,方能住厭背想。

雜阿含35經 (S. 22. 131-1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時,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
「不知何等?」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
又問:「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為何所知?」
舍利弗言:「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者,名為有明。」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58經。本經在南傳分為二經,各說明無明(ignorance)及明(true knowledge)。發生地點亦不相同。又 22.134 經中內容則等同131+132經,但是問答雙方主客易位。

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英譯為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origin and the passing away,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the case of form.

雜阿含34經 (S. 22. 135. Koṭṭhit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時,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少暇為我說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說。」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復云何為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
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不如實知。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明。」
又問:「何所知?」
舍利弗言: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
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如實知。
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聞所說,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57經。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

英譯為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its origin, its cessation, and the way leading to its cessation.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雜阿含33經 (S. 22. 127, 128. Koṭṭhit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時,尊者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我說不?」
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說。」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
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 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如。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為明。」
又問:「何所知?」
「謂{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 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
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聞所說,展轉隨喜,從坐而起,各還本處。

 

說明:

此經在 CBETA 為256經。本經在南傳分為二經,各說明無明(ignorance)及明(true knowledge)。

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英譯為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subject to arising as it really is thus: ‘Form is subject to arising.’ He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subject to vanishing as it really is thus: ‘Form is subject to vanishing.’ He does not understand form subject to arising and vanishing as it really is thus: ‘Form is subject to arising and vanishing.’  瑜伽師地論解釋說:對於五蘊無常性的不知是對於過去諸行的無知;對於五蘊磨滅法性的不知是對於現在諸行的無知;對於五蘊生滅法性的不知是對於未來諸行的無知。對照南北傳經文後發現兩者只有對於過去諸行本質的看法有所不同,南傳認為是 arising,北傳認為是無常。

北傳經文的無間等,相當於南傳經文的「現觀」,「現觀」一詞為「向;勝過」與「宗義」的複合詞,英譯為「突破」(breakthrough)或「穿透;洞察」(penetration),經文中都用於證初果或阿羅漢果時的場合。所謂無無間等瑜伽師地論翻成非現觀,是貪瞋癡三毒中癡的另一種名稱。

此經主要在闡釋癡的涵義:我們經常緬懷過去的種種,若是一切能停留在過去有多美好,卻不知過去的本質仍是無常。我們總想掌握現有的,卻不知現有的註定是要消失的。我們總期待著未來,但是未來還是生生滅滅循環不已。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雜阿含3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無常者為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說明:

本經又與上一經相近,但除了苦集滅道之外多了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

瑜伽師地論對此二經分別都有解釋,但南傳並無相對經文。

雜阿含31經 (S. 22. 50. Soṇ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謂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滅道跡不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斷色。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滅道跡不如實知故,不堪能斷識。
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跡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斷色。
如是,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跡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斷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又問:「若無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舍利弗言:
「若色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又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又問:
「若[識]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時,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已,去。

 

說明:

本經與上一經30經相近,差別只在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滅道跡不如實知故,… 英譯為 Sona, those recluses or brahmins who do not understand form, its origin, its cessation, and the way leading to its cessation……

上一經是說於五蘊不見真實而有分別心;本經是說於五蘊的苦集滅道不如實知。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雜阿含30經 (S. 22. 49. Soṇ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穩色,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
『我勝、我等、我劣。』
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
答云:「是苦。」
「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
「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說明:

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號稱「智慧第一」。心經中有「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中的舍利子即觀自在(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的稱謂。

此經對應的雖是南傳的22.49,但南傳經文中為輸屢那開示的並非舍利弗而是佛陀本身。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英譯為 Is what is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subject to change fit to be regarded thus: ‘This is mine, this I am, this is my self’? 其差異處與雜阿含23經一般。

瑜伽師地論提到:無論說自己是勝、是等、是劣皆是愚夫之相;而智者之相即是不會作如此分別及比較者。

雜阿含29經 (S. 22. 115-116. Kathik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名三蜜離提,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說法師,云何名為說法師?」
佛告比丘:
「汝今欲知說法師義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若比丘於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
如是,於受……想……行……識{,於識}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多聞、善說法、向法及涅槃、三蜜離提問云何說法師。

說明:

本經與26經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提問人有個名字叫三蜜離提;原來的法師變成說法師

雜阿含28經 (S. 22. 115-116. Kathik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名得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說明:
見法涅槃英譯為 attained Nibbåna in this very life (就在這一生到達涅槃)。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雜阿含27經 (S. 22. 39-42. Anudhamm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說明:

法、次法向英譯為 practis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除了南傳的 S.22.115-116有講到之外,S.22.39-42 四經也都在說明法、次法向;然40-42三經之內容為本經所無。瑜伽師地論譯為自正修行,法隨法行,意思與南傳經文較接近。

雜阿含26經 (S. 22. 115-116. Kathik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所說法師,云何名為法師?」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來所說法師義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
「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
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說明:

法師英譯為  a speaker on the Dhamma 。

本經對應之南傳經文為 S.22.115-116,但南傳經文115及116的內容幾乎相同,似都包含了接下來的雜阿含27及28經。以往都是雜阿含一經在南傳變成了三經,這裡則正好相反。

雜阿含2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多聞,云何為多聞?」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問我多聞義耶?」
比丘白佛:
「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比丘!是名如來所說多聞。」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說明:

南傳無相對應經文。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雜阿含24經 (S. 22. 92. Rāhul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羅睺羅: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羅睺羅白佛言:
「世尊為法主、為導、為覆。
善哉!世尊!當為諸比丘演說此義,諸比丘從佛聞已,當受持奉行。」
佛告羅睺羅: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羅睺羅白佛:
「唯然,受教。」
佛告羅睺羅:
「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羅睺羅!比丘如是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是名比丘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此經與上經內容相同,只是改為佛陀主動問起。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雜阿含23經 (S. 22. 91. Rāhul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佛告羅睺羅: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
『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耶?」
羅睺羅白佛言:
「如是,世尊!」
佛告羅睺羅:
「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羅睺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明:

羅睺羅是佛陀之子。

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南傳英譯為 how should one know, how should one see so that, in regard to this body with consciousness and in regard to all external signs, I-making, mine-making, and 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conceit no longer occur within?

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 南傳英譯為 one sees all form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us: ‘This is not mine, this I am not, this is not my self. 不相在應該是邏輯上的互不包含。五蘊既不是我,也不能說不是我,但兩者卻又互不包含。此與南傳英譯顯有不同。南傳英譯與雜阿含9經所對應的經文都是一樣。而南傳經文中 SN.22.7(對應雜阿含43經):「不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does not regard body as the self, the self as having body, body as being in the self, or the self as being in the body.)是同樣的說法。
您還可以用「不認為色是我」為關鍵詞,在雜阿含經/相應部/南北傳經文對讀找到許多這樣說的南傳經文,尤其重要的是雜阿含58經,這就是斷二十種身見。(莊春江先生提供)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雜阿含22經 (S. 22. 124-125. Kapp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
爾時,世尊告劫波曰: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
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
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
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所以者何?
愛欲斷故。
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
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說明:

善解脫,英譯為「完全地解放了」(is well liberated)。

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相對的英譯為 having seen all form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us: ‘This is not mine, this I am not, this is not my self,’ one is liberated by non-clinging.

瑜伽師地論:

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遍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

這裡《論》解釋心善解脫可從三個方面觀察:1.對於五蘊諸行的無常本質已經瞭解透徹;2.對於五蘊諸行相對應的煩惱確實能夠斷除;3.煩惱斷除後可以不再有任何愛戀,心如止水。

另外,後面提到所謂盡所有性即是由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好、醜,遠、近等11種方面去觀察體驗。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雜阿含21經 (S. 22. 63-65. Upādiyamāna.)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
『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
比丘白佛言: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比丘白佛言:
「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
「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
若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說明:

此經在南傳應分成63-65三經,此亦由瑜伽師地論可看出。CBETA以為對應63經;莊春江先生則認為是64經。

波旬是魔王的名字。

瑜伽師地論:

於生死中而流轉者。有三種縛。由此縛故心難解脫。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非由惡說。何等為三。一者除其愛結餘結所繫諸有漏事。二者愛結所染諸有漏事。三者能生當來後有諸行。

此三種縛正好對應S.22.63-65三經中:

in clinging one is bound by Måra; by not clinging one is freed from the Evil One. (S.22.63) (愛結餘結所繫)

in conceiving one is bound by Måra; by not conceiving one is freed from the Evil One. (S.22.64) (愛結所染)

in seeking delight one is bound by Måra; by not seeking delight one is freed from the Evil One. (S.22.65) (能生當來後有諸行)